張元釗
超市或網店常有“滿500元減100元”“第二件半價”“七五折”等促銷信息,逛完一圈,總發(fā)現(xiàn)自己買的要比計劃的多。付完錢也可能后悔,但網購或身處超市時卻總忍不住“剁手”,這涉及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:有限理性。
主流經濟學假設人們都是理性人——如果你是一名消費者,就不會亂花一分錢,超市打折、降價對你一點影響都沒有。但行為經濟學家發(fā)現(xiàn),人們在決策時其實理性是有限的。簡而言之,“有限理性”是指人類受到認知能力、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的局限,不能作出完全理性的決策。
回到購物這個話題,人們往往會依靠直覺或者“記憶”來進行判斷,決策可能會受到一些無關的參考值的影響,甚至會因為促銷而購置不需要或不適合的東西。
為什么我們經常會受促銷政策影響呢?一方面,消費者會受到“錨定效應”的影響。“錨定效應”是指人們對某個事件作定量評估時,會將某個特定數(shù)值作為初始值,初始值制約著估測值,從而導致決策偏差的心理現(xiàn)象。以某電商平臺在售的某品牌手機為例,商家按6087元標注價格,以滿5000元減988元再贈送400元優(yōu)惠券的形式,執(zhí)行4699元的實際銷售價格,此時6087元就會像“錨”一樣,讓消費者產生撿便宜的錯覺,從而刺激購買欲望。再比如,某網站一雙女士涼鞋標價166元,在醒目的位置顯示原價699元(打2.4折),女性的消費熱情就高了起來。當下本不需要的一件商品,會因為非常優(yōu)惠的折扣導致沖動購買。
另一方面,人們喜歡因促銷而下單,也受到“交易效用”的影響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·塞勒認為,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實際獲得了兩種效用:獲得效用和交易效用。“獲得效用”是剛需消費者買到所需產品,也即缺啥買啥之后獲得的滿足感。
一般而言,在沒有優(yōu)惠的情況下,人們往往能夠比較理性,也就是說,“獲得效用”會在購買決策中占較大比重:因為缺了一個杯子而買了一個認為價格合理的杯子。
“交易效用”則指的是消費者買到商品后感覺自己賺了便宜的滿足感。超市常有滿38元減5元這樣的優(yōu)惠活動,可能你原來需要買的商品總價只有36元,但在你看到優(yōu)惠政策后,寧愿再加幾塊錢買一個當下可能用不到的商品湊單,也不愿意錯過這次滿減活動,這就是因為消費者通過優(yōu)惠活動獲得了一個非常高的“交易效用”。
“買一贈一”“第二件半價”等銷售策略,不僅能讓消費者產生劃算的錯覺,而且會讓人們迷戀上“錨定效應”“交易效用”所帶來的興奮感,成為刺激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因素。
相信我們大多數(shù)人都有過因打折、優(yōu)惠而購物的經歷,實際就是由于自身的“有限理性”,從而受到“錨定效應”“交易效用”等影響。但也不用過度擔心,對消費者來說,像計算機一般完美的理性并不存在,只要量入為出,在購物中切實享受到快樂,這就足夠了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zhspmw.cn/business/show-253-324590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